网站首页| 资讯| 国内| 国际| 财经| 娱乐| 体育| 文化| 教育| 科技| 通信| IT| 互联网| 房产| 汽车| 生活|
> 国际 > 正文

作家纷纷“触电”挣快钱:文学与影视不可兼得?

2018-07-02 10:27:21        来源:羊城晚报

近些年来,刘震云、严歌苓、张翎等作家不但小说文本屡被改编搬上银幕,甚至不惜亲自担纲编剧,出演角色。如何看待作家频频“触电”现象,这有助于文学走向“大众化”?或者降低文学的艺术含量?请听听几位新锐评论家、小说家的说法——

壹 文学应该与影视保持距离

李清霞

为挣“快钱”作家纷纷“触电”

文学与影视联姻,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双赢,是文艺发展的理想形态。左手小说右手剧本,游刃有余、名利双收,是很多作家追求的目标。然而,鱼与熊掌不可兼得,文学与影视是两种不同的艺术形式,遵循各自的内部规律,二者不可避免地存在着矛盾。

小说家转行做编剧,或者同时兼做编剧的情况,在中国影视史上一直存在,比如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“蜜月期”,产生了一批有影响力的影视作品:《芙蓉镇》《菊豆》《红高粱》《活着》等;成就了刘恒、刘震云、杨争光、严歌苓等作家。小说家介入影视剧创作,客观上提升了影视剧的思想深度和艺术品位。刘恒、杨争光等人后来以剧本创作为主,小说创作成为副业;有些作家坚持二者兼顾,比如刘震云、严歌苓等。刘震云的《手机》从电影到电视剧,他的幽默、犀利、丰富、深刻表现得淋漓尽致,娱乐警示观众的同时,也为影视公司、导演、演员及相关人等带来巨大的收益,他也坦承写《手机》是为了挣点“快钱”。

“浅阅读”时代,社会浮躁、生活节奏快,受众习惯了碎片化阅读方式,没有时间阅读大部头的作品。有些作家沉溺于文体实验,试图在形式上产生突破;有些作家努力迎合西方对中国文学的审美期待,以成为世界性作家为目标。尤其是近些年来纯文学边缘化的状况日益严重,越来越多的纯文学作家开始进入影视圈,并试图复制刘震云的成功模式。

一手小说一手编剧难兼顾

过度影视化对文学创作带来了不好的影响。“由俭入奢易,由奢入俭难”,影视毕竟是一个以热闹人气为标志的通俗领域,本应埋头文学创作的作家一旦跨过界,尝到了影视巨大利益回报的甜头,要再坐守文学创作的冷板凳可能就有些困难了。

与那些看似与影视隔离的作家勇于探索的精神相比,刘震云被改编成影视剧的作品往往有相似的套路,有许多是写一个人与他身边那些人的关系,总是有一个核心的人物,这类小说确实比较适合影视的改编,比如《一地鸡毛》、《我不是潘金莲》等,后者就是一天生的大女主结构。刘震云就是擅长写“大男主”“大女主”的故事,而且《手机》还是先有电影后有小说的。有人批评改编自严歌苓同名小说的电影《芳华》流露出的是“矫情”“伪崇高”,甚至认为严歌苓正在向通俗小说家陷落。

我们不否认文学的多样性,电视小说也一度成为小说的重要类型,但在趋赶时尚的心态下,质量很难得到保证。由周梅森编剧的电视连续剧《人民的名义》,艺术水准远不及他之前的小说。影视与文学具有艺术精神上的内在差异,影视剧是工业化产品,遵循的是商业原则、市场规律,要追求收视率和经济效益;纯文学创作则注重向人的灵魂深处开掘,表现历史感与时代感,展现人类丰富的精神世界和独特的生存体验。所以,左手小说右手剧本是一个虚假的、自欺欺人的幻梦,二者很难兼顾。

文学应保持思想艺术的独立性

新世纪以来,随着资本的不断介入,影视逐渐沦为资本的玩偶,电影的艺术生命和思想力度被抽空。网络时代成长起来的青少年,从小看动画片、动漫、短视频,玩电脑游戏,阅读网络小说、鸡汤文,他们欣赏或习惯了夸张、玄幻、盗墓、穿越、无厘头等表达方式,资本为获取最大的市场回报,投其所好,影视市场充斥着平面化、低俗化、类型化、思想含量小、价值混乱、艺术水平低下的作品。深度模式被消解,文学为影视做嫁衣的现象日趋严重。

但是,依然有坚持文学理想,始终如一关注现实,关注普通人生存现状的作家,他们不断创作出接地气、有正气,思想艺术价值均高的作品。刘醒龙在《当代》长篇小说卷2018年第2期上最新推出的长篇力作《黄冈密卷》就是一部具有强烈历史感与现实感的作品。从《凤凰琴》到《天行者》,刘醒龙坚定地捍卫人的信念、理想和情怀,在历史与现实的激荡中寻找现实病症的历史文化根源。

文学与影视要不要保持一个相看两不厌的距离,这个问题应该引起重视了。文学只有保持思想艺术的独立性,才能真正提升影视的思想艺术水平,成为影视内容生产的源泉。对于被鸡汤文指点人生的网友们来说,纯文学作品或许能带来清新另类的阅读体验。这样的小说,才能真正与影视形成良性互动。

分享到:

上一篇:第一页
下一篇:并购重组年中盘点:上会数、过会率降低 市场更有序

热点推荐